【姿勢調整】脊椎與骨盆—矢狀面平衡
矢狀面是指將軀體縱斷為左右兩部分的解剖平面,我們可以從身體的側面觀,來評估一個人在矢狀面的排列與擺位。脊椎與骨盆在矢狀面的曲度及排列,與身體的平衡及穩定有關。
評估軀幹矢狀面排列,最普遍的標準為:頭、肩、頸、髖及腳踝,剛好落在一條鉛垂線上。更仔細地來說,我們可以用顳骨乳突 (mastoid process)、肩峰(acromion) 、第三節腰椎、大轉子 (greater trochanter)、距骨 (talus)這幾個骨突點來做臨床上的判斷。
姿勢並不等於疼痛,也不跟動作表現有直接關聯,有時仍可以在臨床上看到姿勢一塌糊塗的人,無痛且動作表現優異。那為何軀幹矢狀面平衡,仍有一定的重要性呢?
人類以雙足行走,騰出雙手工作,是文明進步的一大主因,與此同時也給予身體平衡的挑戰。 尤其行走時的單腳支撐期,需要有良好的大腦控制與身體協調,才能抵抗重力,維持平衡,不至於跌倒,並能隨心所欲地調整速度及方向。
直立的姿勢(upright posture)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重心穩定,而骨盆及脊椎的曲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Efficiency Conus by Dubousset ,將人的平衡方式,比喻為倒置圓錐體,當位於上方的底面直徑越大,意指頭、脊椎偏離中心的幅度越多,則下方靠近錐體頂端的直徑也會增加,也就是說人體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維持身體平衡。
這就是軀幹的矢狀面平衡的重要之處,頭部排列、脊椎曲度、骨盆位置、下肢擺位,有協調的相對位置,讓身體重心趨於中心,減少直立姿勢下的耗能,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。
影響軀幹矢狀平衡的因素
先天骨骼構造
例:骨盆指數(pelvic index)— 第一薦椎中點的垂直線和 第一薦椎中點與股骨頭連線 夾角,骨盆指數在骨骼發展成熟後趨於固定,並不會隨姿勢改變,僅可能隨年紀上升有微幅變化。
骨盆指數較高,傾向腰椎前凸的機率較大;反之骨盆指數較小,較容易出現腰椎前凸角度不足的狀況。
肌肉長度不足/ 過長
肌肉長度的改變可能影響姿勢排列,姿勢排列也可能加深肌肉長度的變化。
例如常見的Sway Back Posture, 就可能有膕旁肌(hamstring)過短;多裂肌(multifidus)過長的問題。
退化相關的代償
隨著年紀產生的相關退化,例如椎間盤水份減少、高度變矮、失去彈性,可能減少腰椎前凸的角度,若先天骨盆指數較小的族群,則會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脊椎滑脫症。
此外,個案也可能以脊椎曲度、關節排列、下肢位置來代償,例如:以膝蓋彎曲來代償重心線前移的狀況;以骨盆前傾來代償腰椎前凸不足的狀況。
結語
人體脊椎與骨盆排列,若是能趨近矢狀面平衡,除了能使關節面處於較減壓的位置,同時也能讓身體以省能有效率的狀態,輸出動作。
當然,這絕對不是讓所有「姿勢不良」的人,刻意擺成某個特定姿勢,就大功告成。而是要評估每個人在自然放鬆之下,各關節部位相對關係。當無法符合數據統計上正常該有的排列,則需要做額外檢查來評估,可能的原因是什麼,以及與其相關聯可能產生的症狀風險。